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跳高技术讲解 > 新闻动态 >
艾滋病新增130万! 多人无辜中招! 公众场合千万坚持“4不碰”原则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6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90

2023年,联合国艾滋规划署发布的数据如同一记重锤,狠狠敲打着人们的神经——全球艾滋病新增患者约130万,有63万人死于艾滋相关疾病,全球总感染人数约3990万,而在我国,现有的艾滋病患者数量达到了132万多例,占比近1%,且50岁以上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,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鲜活生命的挣扎,更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:艾滋病,不再是遥远的“传说”,它就在我们身边,甚至有许多无辜者在不知不觉中中招。

26岁的晓妍,是一名普通的都市白领,生活规律,社交圈子简单,没有任何所谓的高危行为,一次偶然的体检,却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。当医生告知她HIV检测呈阳性时,晓妍整个人都懵了,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感染艾滋病,回忆过往,唯一可能的感染途径,或许是几个月前在一家美甲店做美甲时,修皮工具不慎划破了手指,当时她并未在意,可谁能想到,这个小小的意外,竟可能让她陷入了艾滋病的泥沼,晓妍的遭遇并非个例,如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愈发隐蔽,不少无辜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病毒盯上。

艾滋病,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AIDS),由人免疫缺陷病毒(HIV)引发。此病毒主要侵犯、破坏CD4+T淋巴细胞,致使机体免疫细胞和(或)功能受损甚至缺陷,最终引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,具有传播迅速、发病缓慢、病死率高的特点。其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、血液及母婴传播。在过去,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在性传播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上,然而,如今的现实却告诉我们,非性传播类感染数量正在持续上升,公共场所中的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,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

为了更好地防控艾滋病,我们在公共场所务必坚持“4不碰”原则。

不碰未经严格消毒的贴身工具。去美甲店做美甲时,修皮刀、死皮叉等工具可能会接触到皮肤破损处;去理发店刮胡子,剃须刀若消毒不彻底;去拔火罐馆,拔罐器具若被污染,都可能沾染含有病毒的血液。《中华预防医学杂志》2023年的研究报告显示,超过15%的非性传播HIV病例,与不规范使用一次性针具直接相关。2024年广州市疾控中心的调查也显示,在27例非性传播艾滋病例中,有6例明确表示曾共用牙刷或剃须刀。这些生活中的小物件,一旦被病毒污染,就可能成为传播的帮凶。

不碰不规范医疗美容场所的器械。随着“轻医美”的流行,一些非法医美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。这些场所大多不具备合法行医资质,操作人员无菌意识淡薄。像常见的“水光针”“玻尿酸注射”,小型脱毛项目中使用的仪器,以及美甲时可能用到的“修皮剪肉”工具,若消毒不达标,就可能传播病毒。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的通报指出,大量非法“轻医美”场所存在严重的卫生安全隐患。在这些场所接受美容服务,无疑是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。

不碰来源不明的血液制品。虽然目前血液筛查技术不断进步,但仍存在“窗口期”风险。“窗口期”是指从感染HIV到能够检测出抗体的这段时间,在这段时间内,血液检测可能呈阴性,但实际上血液中已经存在病毒。几年前曾震惊全国的“血浆感染艾滋”事件,就是因为不规范采集和使用血液制品,导致悲剧发生。因此,若非必要,不要随意使用来源不明的血液制品,如需输血,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确保血液安全。

不碰公共场所不明血迹。在公共场所,如遇到不明原因的血迹,千万不要随意触碰。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抵抗力较弱,但在血液中可存活数天之久。如果皮肤上有破损,一旦接触到含有病毒的血迹,就可能被感染。若遇到有人出血的情况,应戴上手套等防护用具再进行施救,避免直接接触血液,降低感染风险。

对于已经感染艾滋病的患者,社会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,而不是歧视。艾滋病患者本身也是受害者,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。歧视不仅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,还可能导致他们隐瞒病情,从而加大病毒传播的风险。我们要明白,正常的社交接触,如握手、拥抱、共用餐具(无明显血迹)、共用厕所等,都不会传播艾滋病毒。

艾滋病的防控,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个人层面,我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,坚持“4不碰”原则,避免高危行为。公共场所经营者,尤其是美容美发、医疗美容等行业,必须严格执行消毒规范,使用一次性工具或对重复使用的工具进行彻底消毒,从源头上杜绝病毒传播的可能性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管理,严格筛查,确保用血安全。同时,相关部门应加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,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,消除恐慌和歧视。

艾滋病新增130万,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,而是关乎无数生命和家庭的严峻现实。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艾滋病防控的关键一环,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坚持“4不碰”原则,用知识和行动为自己和他人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,携手对抗艾滋病,让更多人免受其害,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家园。

人物均为化名